一、調研開展情況
為響應共青團中央“三下鄉”和促進鄉村振興的號召,并深入了解高分衛星梯田遙感影像提取技術未來在農業實際生產中的綜合應用前景,長安大學土地工程學院暑期調研隊于2021年7月7日前往宜君縣哭泉鎮、梯田景觀中心、鄉村振興局、國土資源局、文旅局、花溪谷景區等地展開了為期三天的實地尋訪。
實踐隊此次赴陜西宜君不僅調研走訪了當地生態文明景觀,也通過一系列的測量手段驗證了高分衛星遙感影像提取技術的精準度和實用性,提高梯田生態效應的全面認識,并通過走訪相關部門和群眾探索了我國解決農村和城鎮發展的生態問題以及脫貧攻堅的成果。

入戶調研
二、全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一)聚焦精準扶貧,脫貧摘帽提前完成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宜君縣用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下足“繡花功夫”,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16.15%降至0.77%。2019年5月,省政府公告宜君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成為全市率先整體脫貧摘帽的區縣。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脫貧攻堅先進縣”,連續兩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優秀縣”,2020年榮獲“陜西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二)聚焦產業興旺,農業規劃提質增效
依托資源稟賦,宜君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治本之策,實施傳統產業提質增效“33”工程和特色產業“雙十雙千”振興計劃,形成了“3+4+N”產業體系。截至目前,全縣39萬畝的優質玉米、20.5萬畝的綠色蘋果、42萬畝的有機核桃凝聚著幾代宜君人的智慧與汗水,三大產業由小變大、蓬勃發展,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同時,中藥材、食用菌、肉兔與生豬養殖四大新興產業和有機大米、綠色蔬菜、肉羊蛋雞、傳統雜糧等優質小眾產業,都成為宜君老百姓手中的金蛋蛋、錢串串。
在哭泉鎮梯田景區的紀念品售賣中心有一個玉米皮手工藝品的宜富扶貧車間,在這里我們見到了當地的村民正在進行手工藝品的編織,據了解該村的婦女會在農閑的時候到景區的扶貧車間編制手工藝品,一個成熟的手工藝品編制完成需要兩到三天的時間,而它們的售價一般在20到30元人民幣。政府安排專業的編織老師進行教學,村民將自家的玉米皮晾曬、浸泡成為編織的原料,編織完成的車間旁的紀念品中心會免費幫助村民代為售賣。

入戶調研
(三)聚焦補齊短板,生活條件根本改觀
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基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以城鄉統籌發展為目標,打造一批產業支撐有力、文化內涵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經過幾年努力,宜君縣所有行政村已經成功創建美麗鄉村;宜君縣彭鎮和彭村分別榮獲“陜西省旅游名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稱號;宜君縣宜陽街道十五里鋪村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稱號;哭泉鎮淌泥河村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開發了以玉米糝、核桃乳、玉華酒、槐花蜜、剪紙、農民畫、山核桃工藝品等為代表的旅游商品;推出了西紅柿泡饃、蕎面耳朵套、豆腐宴、油糕條等地方美食;形成了以現代休閑、觀光農業、農事體驗、民宿康養客棧、手工藝制作、剪紙農民畫創作等為特色的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讓游客充分感受到宜君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魅力。
(四)聚焦生態宜居,生態效益逐步顯現
近年來,宜君縣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落實好各項生態扶貧政策、做強林業產業、抓好林業重點工程等為抓手,不斷夯實群眾增收基礎,筑牢生態屏障,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讓美麗宜君更加宜居宜游。
建成以龍山公園、云夢山、福地湖、宜君旱作梯田、花溪谷、戰國魏長城遺址公園為代表的“兩山一湖一田一谷一園”六大精品景區,農旅結合,即是群眾增收的支撐,也是宜君的文化符號。完善了景區配套設施,建設景區旅游專線,高標準配備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等,提升服務功能。實施智慧旅游綜合項目、戰國魏長城遺址保護、博物館展示長廊等工程,全力打造以龍山公園、花溪谷為核心的避暑養生聚集區,以福地湖為核心的休閑度假聚集區,旱作梯田為核心的農耕體驗聚集區。基本形成了以避暑養生游、鄉村休閑游、戶外健身游、民俗風情游為主題的精品旅游線路,全方位滿足游客需求,成為宜君縣“生態立縣、旅游帶動、統籌城鄉、全面小康”發展戰略的集中體現。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分析
(一)農業產業化層級偏低,缺乏特色產業基礎
實踐隊員了解到,當地主要的產業是玉米、蘋果和核桃的種植,但是隨著近年來該地核桃欠收、核桃價格下跌,村民們為了在迎來下一波核桃的收獲的季節之前將滯銷的核桃賣出,都會選擇在離家不遠的景點旁將剩余的核桃低價賣給途徑的游客,而游客們看到僅8元一斤的核桃都很樂意購買。
這樣的場景在宜君并不少見,如果沒有廠商來村里收購,當地居民基本上只能實現自產自銷,很難實現規?;漠a業鏈條。
(二)農村生產要素制約明顯,集體經濟帶動乏力
一是農業投入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繼續依靠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等傳統粗放發展方式難以形成競爭優勢,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任務艱巨,農業抵御風險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飯。
二是城鄉勞動生產率及生產效益比較差距顯著,多數有文化、有知識、懂技術、高素質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愿、不會、不敢從事農業生產,實現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增大。
三是基層農技隊伍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知識結構不合理現象嚴重,沒有新力量補充,沒有補技術帶動。
四是多數農村缺乏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經濟收入來單一,經濟實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資源、環境等因素制約,潛能尚未激發,造血”能力不足,基礎設施欠賬大,鄉村建設可支配資金捉襟見肘,基礎設施條件仍停留在有沒有的水平,根本談不上好不好,與鄉村振興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三)鄉村振興缺乏資金保障,深度融合發展受抑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但級集體經濟薄弱,實際可支配財力明顯不足,產業培育、文化發展、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人居環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務仍然靠縣區級一級解決。
二是部分農民技能素質相對低下,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農村復合型人才,對電子商務、網店微店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認識不足,抑制了農村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三是傳統文化轉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載體,文化資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本優勢,鄉村文化活動缺乏參與性、體驗性和代入感,比如旱作梯田、花溪谷、龍川公園都停留在紙上、名譽上,聽起來響亮卻沒有帶動效益或者是受旅游淡旺季影響較大。
四是社會和民間資本不能有效投入鄉村振興,金融機構支持和服務鄉村振興效應不明顯。
2021年7月11日實踐隊在長安大學北校區進行了實踐總結會議,自此實地調研正式結束。
(審核:李文 網絡編輯: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