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值建黨一百周年,為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及黨建工作開展情況,切實領略黨的政治包容性與偉大性,傳承與弘揚紅色精神,7月8日至17日,長安大學赴青海省“少數民族視域下黨建+民族團結”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教師曾曉陽的帶領下,前往青海省各村莊、城區、企業展開實地調研。
紅星照耀譜新篇,萬戶千家共發展
農村及社區是社會網絡的“微單元”,是黨在基層發揮領導核心的重要陣地。7月9日至16日,實踐隊分別前往中莊村、蘇爾吉村、小高陵村、紅光上村及民和縣西溝鄉展開調研。
在調研中莊村時,實踐隊通過參觀中莊村黨支部了解到中莊村建設的各個重要節點及整個建設過程中黨支部所發揮的強大作用。目前,在黨支部的正確帶領下,中莊村從村民根本利益出發,不僅通過多個“五年發展規劃”建立一套完善的經濟體系來改善民生,更通過宣揚各類紅色精神來提高居民思想覺悟,全力將中莊村建設為現代化的和諧村莊。

少數民族黨員講解村莊發展史
實踐隊一行人來到蘇爾吉村,先后前往紅色歷史紀念館、蔬菜種植區、村莊發展紀念館等,觀看當地蔬菜的現代化種植與生產,了解到村莊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因地制宜的采取“以農業為主,輻射其他領域,帶動整體經濟發展”的策略,實現以“黨建+業務發展”模式促進當地工業、農業雙發展。
到達小高陵村后,實踐隊深入了解村莊建設過程中的各個歷史豐碑,學習村莊以“黨建+紅色資源”模式,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并深刻感受到“敢為人先,實干善誠”的小高陵精神在村莊建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黨員于小高陵村面向黨旗宣誓
紅光上村原名叫“贊卜乎上村”,這里的撒拉族人民為了感恩西路紅軍的豐功偉績,在1987年將原村名改為“紅光上村”。實踐隊調研當地紅色建筑發現藏于其中的各類“紅色密碼”,隨后通過調研以及對村黨支部書記的專訪采訪了解到村建造歷史、村黨建工作情況及疫情期間黨支部發揮的先鋒模范作用。現如今,紅光上村發揮自身優勢,利用“黨建+民族團結”模式,充分凝聚各民族智慧結晶,以紅色資源帶動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動村莊現代化。

實踐隊采訪紅光上村黨支部書記
民和縣為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為助力鄉村振興,構建家校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貫徹落實國家資助政策,在信息學院黨委書記胡予欣一行的帶領下,實踐隊前往當地開展暑期家訪工作。
實踐隊指導教師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表現,并向學生家長詳細介紹國家和學校的資助政策、幫扶措施,詳細了解學生家庭實際經濟狀況,了解當地經濟、生態以及村民生活的發展情況,收集學生家長的寶貴建議,強化家校聯動工作,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基層黨建孕沃土,民族之花傲然立
7月9日,實踐隊前往西寧市城西區文亭巷社區調研社區模式基層黨建工作情況,了解社區在促進民族團結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在社區黨委書記的詳細介紹下,實踐隊了解到,文亭巷社區以“和睦”為關鍵字,以“四微工作法”和“五心服務法”為載體,致力于社區服務與發揮“黨建聯盟”組織紐帶作用;致力于提升為民服務的溫度,積極團結各民族人民,著力打造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文亭巷社區深入推進“五融五筑”,旨在滿足各族群眾美好生活需求。在調研學習期間,實踐隊有幸訪談到青海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黨組副書記,省委領導與實踐隊員進行親切交流,實踐隊收獲頗豐。

文亭巷社區工作人員為實踐隊員介紹社區情況
7月11日,實踐隊走進青海藏文化博物院展開調研。青海藏文化博物院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該館以青海歷史發展為主線,以農耕與游牧的文化大視角切入,呈現青海獨特的人文風貌與生態景觀,成為傳承藏醫藥文化、宣傳青海、展示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窗口。

實踐隊走訪藏文化博物院
內凝企業魂,外攀新高峰
7月14日至16日,實踐隊先后前往青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及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開展調研,信息學院黨委書記一行出席。
通過參觀公司展廳、智能制造車間生產線等,實踐隊全面認識公司的發展歷程、創新體系和階段性成果,同時,也了解到公司在黨的領導下發展出的特色企業文化以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發展理念所開展的系列環保舉措。在黨委的領導下,企業以綠色環保理念先行,積極發揚創新精神,實現材料的循環利用與科技的協同發展。

實踐隊參觀青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在對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的調研中,實踐隊了解到公司的業務范圍、5G創新應用及“四輪驅動”特色發展規劃。通過參觀科技成果展示廳,實踐隊認識到移動公司的科研成果及企業的精神內核,此外,實踐隊還調研到企業內黨建工作及各級黨組織所發揮的作用,切實體會到政治制度給企業帶來的強大生機與活力。

實踐隊參觀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青海有限公司
暑期社會實踐圓滿結束,實踐隊通過走訪調研村莊、城區、企業,從三個維度多層次了解到整個青海地區的黨建工作情況及取得的發展成果,感受到青海省各民族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的決心,此外,本次實踐還深化了對黨的制度優勢的理解及對紅色精神的傳承。堅持黨的領導,從群眾根本利益出發,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成為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的青年學子,才能在民族復興的畫卷中揮毫潑墨。
(審稿:楊玉龍 網絡編輯: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