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同時響應“四好農村路”先導民生工程,調查革命老區的鄉村發展情況,探究其背后紅色背景,7月13日至7月19日,長安大學赴延安市“百年征程展新顏·交通強國促振興”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張翼的帶領下,前往延安市展開實地調研。

實踐隊抵達延安展開調研
發掘紅色背景,奠基鄉村振興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紅都,也是全國紅色革命舊址數量最大、分布最廣、規格最高的地方,7月13日至7月15日,實踐隊在延安市內紅色革命紀念地參觀學習,展開調研。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通過訪談,實踐隊了解到在抗戰期間黨員先鋒在關鍵時期發揮的重要作用,以及延安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許多重大會議在此召開,在這里確定了一系列戰略方針與革命路線。通過參觀革命紀念館,實踐隊隊員了解到延安精神的內涵。同時,隊員們也發表自己學習的感悟與講解。在楊家嶺革命舊址,實踐團隊了解到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曾舉行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等等,實踐隊全體成員認真學習當地紅色事跡,對歷史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實踐隊在延安市棗園革命遺址,針對當地歷史特色、紅色事跡展開學習調研。棗園遺址是一個園林式的革命紀念地,1953年,棗園革命舊址開始修復,1959年正式對外開放并隨后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實踐隊了解到,這里曾是中共中央書記處居住地,是全黨開展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的重要地區,這里不僅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還是中共重要領導人舊居,具有重要的歷史紀念意義。
學習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對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展開調研。一位有五十年黨齡的老黨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自己在入黨數十年以來所經歷的歷史劇變,對黨在歷史上的豐功偉績表示敬佩。指導教師張翼提到,楊家嶺會址見證了黨的歷史性重大時刻,將毛澤東思想寫入了黨章,凝聚了全黨的力量,我們青年一代要學習老一輩黨員,發揚黨的精神。

老黨員接受實踐隊采訪
實踐隊在延安大學,參與到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常改香副教授“百年黨史與基本經驗”主題黨史講座中。課堂上,實踐隊對學習黨史的基本要求與基本經驗、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成就、百年歷史的基本經驗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常改香老師對青年學子寄語,青年學生學習黨史的目的就是“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期待同學們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立志報國,砥礪前行。

實踐隊參與黨史主題講座會議
助力交通強國,青年學生力行
農村沒有路,致富有難度。實踐隊于7月15日至19日,前往延川縣文安驛梁家河和延安市南泥灣,調研梁鄉村地區道路的基本情況,重點收集基本的交通信息,采取當地地形、路線同時進行合理優化,深入探究“交通強國”與本地“鄉村建設”的交匯結合。實踐隊分析同一區域新舊路面,深切感受到“四好農村路”政策為廣大原生住民帶來的便利,對“四好農村路”在鄉村戰略中的作用和建設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實踐隊深入展開調查,以實地問卷調研為主要方式進行鄉村道路信息采集及提取,針對農村地區公共交通情況、農村公路路網建設情況、現有不足等方面展開調研,結合專業優勢,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仿真和優化,在鄉村振興中貢獻長大學子的力量,彰顯長安大學學子的風采。

團隊成員對采集數據進行分析提取
社會實踐隊通過走訪紅色遺址,多層次多角度探究當下紅色革命老區結合起鄉村振興的方法,通過實地調研脫貧村落,去了解鄉村振興戰略與交通強國的有機結合。青年一代投身鄉村建設,立足歷史潮頭,在強國路上中貢獻自己的力量與風采,乃是時代交給青年學生的重任,只有青年學生擔起這份重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才能不斷向前。
(審稿:楊玉龍 網絡編輯:韓月)